作者:苏轼
全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
②横看:从侧面看。
③成岭:成为山岭。
④侧成峰:从侧面看,成为山峰。
⑤庐山真面目:庐山的本来面目。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在此山中:身处庐山中。
译文:
从侧面看,庐山像山岭,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峰,从远处看,庐山又高又低,从近处看,庐山又矮又小。不认识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身处庐山中。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春游庐山时所作。诗人从庐山的不同角度观察庐山,发现庐山的景色随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从而悟出了一个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说,如果身处庐山中,就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只有跳出庐山,才能看到庐山的真正面目。这首诗赞叹庐山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庐山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蕴含了哲理,启示人们要跳出局限,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问题。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庐山在不同角度下的不同景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诗的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庐山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