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景:
此诗是北宋诗人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春,游庐山时与友人同游西林寺而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经常游览庐山,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意:
第一句写庐山的山势。庐山山势雄伟,千峰竞秀。从不同角度看,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从侧面看,就像一座山岭;从正面看,就像一座山峰。
第二句进一步描写庐山的山势。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庐山山势万千,千姿百态。
第三句写庐山的美景。诗人说,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第四句进一步阐释第三句的含义。诗人说,要想真正认识庐山,必须跳出庐山,从远处看庐山。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才能真正认识庐山。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