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于中秋节赏月时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月夜的赞美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苏轼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借酒浇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诗通过诗人对月夜的赞美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开篇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月夜的赞美和对宇宙奥秘的感叹。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月宫的向往之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月宫的向往,但又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月宫的生活。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之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写出了中秋之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之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埋怨和对无法与家人团聚的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两句写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圆缺的规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幸福,即使身在异乡,也能与他们共赏明月。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感情打动了无数读者。这首诗在中秋节期间广为传唱,成为了一首经典的中秋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