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于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被贬官到密州时,所创作的一首词,该词表达了苏轼对中秋明月及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失意、怀才不遇的心情。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诗人抬头望着明月,不禁发出疑问。中秋之夜,他内心充满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诗人想象自己乘风飞向月亮,到达仙境,但又担心那里的宫殿太高,天气太冷。他宁愿留在人间起舞弄影,享受生活。
“转朱阁,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诗人转动楼阁,低垂门户,月光照射着他失眠的身影。他本以为自己不会再有遗憾,但每到中秋之时,他就会想起那些离别离散的时刻。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诗人深知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是无法改变的。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长命百岁,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赏月,共享欢乐。
《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也是中秋节的必备曲目。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苏轼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