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壁是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十一月初三(12月21日),被贬谪至惠州,在西林寺(苏轼到惠州后,在城北的栖禅寺讲学,西林寺的惠勤禅师时常听他讲课,结成忘年之交)壁上题写的诗。
这首诗共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西林寺的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超然旷达的情怀。
西林璧,位于惠州西郊,为唐代古寺。寺后有石壁数百仞,其上刻有宋代名臣苏轼的题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据传,苏轼当年被贬惠州,心情抑郁,一日游西林寺,见寺后石壁上有题诗,便即兴和了一首,这就是著名的《题西林壁》。
诗中,苏轼以庐山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受到自己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很难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跳出自己的局限,才能真正认识世界。
针对题序、题旨,历代评家岐义蜂起,归纳起来,不外三种主要的观点:
(1)主要观点认为,这首诗是针对佛家的禅理而言,即悟道在于跳出自我。
(2)另一类观点认为,诗中指的庐山是比喻人生在世的复杂,要真正认识人生,就必须跳出世俗的眼光。
(3)第三种观点,认为诗中既有谈禅理的意思,又不局限于谈禅理,更不局限于人生道理,而是更多地谈到了诗歌理论和创作方法,认为认识美的规律,把握诗歌的真谛,也需要诗人跳出自我。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十分精妙,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