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横着看,山峰像一排屏障;侧着看,山峰又像高耸的峰顶,远近高低的山峰各有不同的姿态。之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注释:
1. 西林壁:在江西庐山仙人洞前。
2. 横看:从侧面看。
3. 岭:山脊。
4. 侧成峰:从正面看,山峰似侧放的旗帜。
5. 远近高低:指山峰的距离、高度和形状各不相同。
6. 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对事物缺乏全面认识。
7. 只缘身在此山中:用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强调要跳出事物的局限才能对事物有全面认识。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九月十九日游览庐山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情抑郁,登山是为了散心。在庐山仙人洞前,面对着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色,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也不同,这体现了庐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三句写诗人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第四句写诗人劝诫人们要跳出事物的局限,才能对事物有全面认识,这体现了诗人的哲理思想。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对庐山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揭示了事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只有跳出事物的局限,才能对事物有全面认识的道理。这首诗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是苏轼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