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高楼接长堤。
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通过对西林寺周围景色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旷达超逸的人生态度,揭示了作者获得精神自由和超然物外境界的思想。全诗语言洗练,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杭州通判。他在杭州期间,经常游览西湖,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诗的首联描绘了西林寺周围的自然风光,为全诗定下了清静闲适的基调。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站在西林寺北边的贾亭眺望西湖,只见水面平静,云彩低垂,山寺、亭阁掩映在树木之中,显得十分清幽。
颔联写了几只早莺在争抢温暖的树枝,为平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生机。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高楼接长堤。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早莺争抢树枝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仿佛它们也在为这美好的春天而欢呼。诗人还用了一个反问句“谁家高楼接长堤”,巧妙地将高楼与长堤连接起来,使画面更加完整,也暗示着有人在享受这美好的景色。
颈联写诗人站在高楼上眺望远方,只见长堤绵延,高楼林立,一片繁华景象。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诗人登高望远,只见沧海浩瀚,江潮奔涌,不禁心旷神怡。这里用“沧海”和“浙江潮”来形容西湖的辽阔和壮观,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尾联写诗人面对壮丽的景色,感慨万千,发出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喟叹。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诗人用“飞鸿踏雪泥”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就像那只飞鸿,虽然短暂,却也在雪泥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整首诗以西林寺周围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旷达超逸的人生态度。诗人面对壮丽的景色,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忧愁,而是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超然物外境界。这首诗语言洗练,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