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感伤时事而流下泪来,恨不得和亲人分别,却如同惊弓之鸟一般。三月以来,连绵烽火不熄,家书抵得万金。白发越来越短,感到一生坎坷,好像多得连发簪也插不下。长江的石头没有倒转,遗憾的是失去了吞吴的机会。
注解:
感时:因时发感。
花溅泪:对花伤别,泪如花碎。
烽火:古代报警和传递消息的火堆。
嫡万金:比黄金还贵重。
白头:白发。
掻更短:搔,搔发,白发增多,常掻白发,故曰掻更短。
浑欲不胜簪:形容白发太多了,簪子都插不住。
胜:承受。
江流石不转: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作于公元770年,当时诗人59岁。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的深沉感慨。
首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诗人的伤心落泪与惊心动魄。“感时”即因时所发之感慨。杜甫一生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忧虑。花本是美好之物,但诗人却因思及时局而“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鸟”指诗人自己。“恨别”与“感时”相呼应,点明诗人流泪的原因是因时局动荡,国家离乱,自己与亲人远隔千里,不能团聚。“惊心”写出诗人对战乱的恐惧和不安。
颔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人的思念和担忧。“烽火”是指边关的战火。“连三月”说明战火持续的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夸张地写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在战乱年代,家书是亲人之间传递音信的唯一途径。诗人身处战乱之地,与亲人天各一方,对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当他收到亲人的来信时,就像得到了万金一样,欣喜若狂。
颈联“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的衰老和病痛。“白头”是指诗人头发花白。“搔更短”说明诗人的白发越来越多。“浑欲不胜簪”形象地写出诗人白发太多,连发簪也插不住。这说明诗人年老体衰,身体每况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