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里的黄精是一种中药材,学名黄精(Polygonatum odoratum),别名鸡爪参、万年青、玉竹、天精、神草、地精等,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精的根茎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气养阴、益精壮阳、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等功效,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滋补强壮药。
黄精在中国已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其中将黄精列为上品,认为其具有“主益气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精气,安五脏,强志,久服,轻身延年”的功效。
在苏轼的诗中,黄精经常被用来比喻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如他在《游黄精岭》一诗中写道:“黄精岭上黄精多,道士采来炼玉霄。玉霄炼就黄金液,一滴点化海波摇。”在这首诗中,苏轼将黄精比喻为道士手中的仙丹,认为其可以点化海波,使之产生巨大的波浪,以此来比喻品德高尚之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黄精在苏轼的诗中还经常被用来比喻爱情的忠贞不渝,如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首诗中,苏轼将黄精比喻为明月,认为其可以照亮远方的恋人,使他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思念之情。
总之,黄精在苏轼的诗中具有多种象征意义,既可以比喻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也可以比喻爱情的忠贞不渝,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社会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