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有性情,后天的环境、教育,使之有了差别,性情有了变化,所以要学习,要学习圣人的道理,才可以恢复本有的善良性情,具备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经常被用来说明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这句话出自《三字经》,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启蒙读物,由南宋学者王应麟编撰而成。在《三字经》的篇首,王应麟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四句话不仅是对人性本善的肯定,也是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
《三字经》的篇首是著名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被尊为“一代经师”,他的作品《三字经》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就阐述了儒家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的篇首对人性的论述,对儒家思想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三字经仍然是许多家庭和学校的启蒙读物,其对人性的论述仍然被人们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