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诗》是南宋大儒朱熹写给其侄朱埜的劝勉诗,全诗共四句,寓意深远,激励后人勤奋学习,珍惜时间,不负青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福建尤溪,出生于江西婺源(今江西婺源县),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宗师,世称朱子。
朱熹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朱松早逝,他从小就由母亲李氏抚养长大。李氏是一位贤惠的母亲,她对朱熹的教育非常严格,从小就教导他勤奋学习,立志做大事。
朱熹从小就表现出了聪颖过人的才华,五岁开始读书,七岁就能写诗作对。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尤其精通儒家经典。
朱熹一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和传播,他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培养了大批门生弟子,在南宋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朱熹不仅是一位理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大多以劝勉世人、激发奋进为主题,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深受人们的喜爱。
《劝学诗》原文如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悦)乎?人不知而不愠(怨),不亦君子(仁)乎?
翻译如下:
学习并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而不怨恨,不是很仁德吗?
《劝学诗》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学习并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朱熹在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进而获得人生的幸福。
《劝学诗》的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悦)乎?”意思是:有志同道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很快乐吗?
朱熹在这里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他认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人生中的一大财富。只有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我们才能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劝学诗》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怨),不亦君子(仁)乎?”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而不怨恨,不是很仁德吗?
朱熹在这里强调了宽容的重要性,他认为宽容是君子应有的品德。只有宽容别人,我们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
《劝学诗》是一首非常有意义的诗,它激励人们勤奋学习、珍惜时间、广交益友、宽容待人。这些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