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国撕毁和议,大举南侵,直逼临安(今杭州)。岳飞奉命率军勤王,驰援建康(今南京)。此诗乃岳飞于建康作,抒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诗人开头以“怒发冲冠”四字,写出自己内心的愤慨和悲愤。他仰望天空,长声啸叫,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接着,他回顾自己三十年的功业,感慨万千。他认为,这些功业就像尘土一样微不足道,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愿意八千里征途,披荆斩棘。
诗人接下来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后人不要虚度年华,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努力建功立业,不要等到老了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诗人然后表达了收复中原、雪耻靖康之变的决心。他要驾车踏破贺兰山缺,用胡虏的肉和匈奴的血来祭奠阵亡的将士。他要重新收复旧山河,然后凯旋回朝,向皇帝呈报胜利的消息。
诗的最后,诗人以“朝天阙”作为结束,表达了他收复中原、恢复国家统一的雄心壮志。
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岳飞率军北伐,收复建康。次年,又收复临安。此诗乃岳飞于建康作,描绘了当时建康的繁华景象,抒发了收复失地的豪迈心情。
小住京华,早有归春之意。待浮云、收尽天涯望,山河无恙,千古帝业属名将。铁马金戈收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诗人开头以“小住京华”四字,写出自己短暂驻留在京城的感想。他早就盼望着回到家乡,却因为收复失地的重任而不得不暂时羁留。接着,他描绘了建康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山河无恙的喜悦之情。
诗人然后赞扬了收复失地的功臣,认为他们都是名将,应该受到后人的敬仰。他还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语言,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信心。
诗的最后,诗人再次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愿望,他要重新收复旧山河,然后凯旋回朝,向皇帝呈报胜利的消息。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黄州。此诗乃苏轼于黄州作,抒发了身处逆境时慷慨激昂、豪迈不屈的襟怀。
遥望中原,荒烟外,断桓残壁。不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周瑜赤壁,鲁肃子敬,吕蒙白面,俱是英雄。无乃是、高祖还乡,却便安能锦衣夜行。
诗人开头以“遥望中原”四字,写出自己身处黄州,却心系中原的深切感情。他看到中原沦陷,一片荒凉,不禁悲从中来。接着,他回忆起佛狸祠下的旧事,感叹时局的动荡和人生的无常。
诗人然后向廉颇发出疑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他对自己是否还能为国效力的自问,也是对那些老成持重的大臣的激励。
诗人接下来赞扬了周瑜、鲁肃、吕蒙等英雄人物,认为他们都是功盖千秋的英雄。他还以“高祖还乡,却便安能锦衣夜行”的典故,说明即使最英雄的人,也无法一帆风顺。
诗的最后,诗人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眷恋之情,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收复失地,恢复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