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其中《凉州词·其二》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忠勇和悲怆。
王之涣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出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亲身经历过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的惨烈。这首诗是他对战争的亲身感受和深切反思。
《凉州词·其二》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歌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边塞的雄壮景象。黄河从天际奔流而来,白云在空中飘浮,一片孤城耸立在万仞高山之中。诗人用“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形象,勾勒出边塞壮阔、苍凉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和寂寞。
第二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的是边塞的严寒和荒凉。羌笛是边塞常见的乐器,它吹奏出的音乐往往凄婉悲凉。杨柳是江南的常见植物,它象征着春风和温暖。诗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是因为玉门关外的边塞,春风根本就吹不到,杨柳也无法生长。这句诗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
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意境高远。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戍边将士的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戍边将士的同情。
《凉州词·其二》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如李白的《塞下曲》、杜甫的《北征》、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都受到《凉州词·其二》的影响。
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都继承了《凉州词·其二》的忧国忧民精神。
《凉州词·其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