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757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当时杜甫正身处战乱中的长安,目睹了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的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句“国破山河在”,开篇即点明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国家破败,山河依旧。这句诗既是眼前所见的景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感慨。
次句“城春草木深”,写出了战乱后的长安城一片荒凉,杂草丛生,春意全无。这里既有诗人对长安城破败的描绘,也有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末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国的担忧。烽火连三月,说明战乱绵延不绝,家书抵万金,说明诗人与家人音信不通,久无音信。
全诗通过对战乱后长安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诗歌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