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历755年)因安史之乱流落西南,天宝十五年(西历756年)五月,杜甫由秦州(今甘肃天水)东行至奉先县(今陕西蒲城),登上了终南山。写下了《望岳》,以抒发心中的感慨。
1、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人登上终南山,远眺群山,壮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对安史之乱的忧虑:诗人看到巍峨的终南山,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时局,对安史之乱的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3、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诗人看到终南山的巍峨壮丽,意识到国家前途的艰辛,对国家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4、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人看到终南山的巍峨壮丽,也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运,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之情在诗中流露。
1、对比:诗人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与自己命运的坎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2、比喻:诗人将终南山比喻为“华盖”,形象地表现出终南山的巍峨壮丽。
3、拟人:诗人将终南山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4、夸张:诗人夸张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用“一览众山小”来表现,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