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因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名扬天下。此诗创作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崔颢时任黄州刺史。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前有仙人骑着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留下了一座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无踪无影,再也没有回来,只有白云千百年来在空中飘荡。
长江边上,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
日落黄昏之时,我望向远方,却不知道回乡的路在哪里,只觉得江上的烟波使人感到忧愁。
此诗以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诗中,崔颢通过对黄鹤楼的描写,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壮丽风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诗人首先提起“昔人”,即传说中骑着黄鹤飞升的仙人费祎,用典故暗写黄鹤楼的由来。然后对比写出“此地空余黄鹤楼”,意为黄鹤已去,楼阁空空,表达了诗人登楼所见之景。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诗人对黄鹤楼的感慨。诗人以“一去不复返”来形容黄鹤的离去,以“白云千载空悠悠”来形容黄鹤楼的空旷,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诗人从远处的汉阳城和鹦鹉洲写起,以“晴川历历”和“芳草萋萋”来形容其景色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诗人以“日暮”和“烟波”来形容其所见之景,以“乡关何处是”来表达其对故乡的思念,以“使人愁”来形容其所感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整首诗,崔颢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通过描写黄鹤楼的景色和表达对黄鹤楼的感慨,表露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登黄鹤楼》是唐诗名篇之一,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