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背景:
崔颢,唐朝诗人。早年曾任太平令。后遭贬至边地,后又复任河南府万年县尉。崔颢诗歌以清丽明快著称,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尤以《黄鹤楼》诗最负盛名。
创作背景:
《登黄鹤楼》作于公元704年秋天,崔颢在贬谪至岳阳时所作。当时,崔颢被贬为岳阳太守,心情抑郁,借景抒情,作下了这首名诗。
诗歌内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赏析:
第一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起首两句写登黄鹤楼所见之景:传说中仙人乘黄鹤而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这两句紧扣题目的“黄鹤楼”三字,点名登临地点和由此引发的思绪。昔人乘黄鹤而去,寄托了诗人对仙界的向往。
第二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承上两句,进一步抒发感慨。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第三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写黄鹤楼周围的景物,晴天里,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芳草萋萋的鹦鹉洲绿意盎然。这两句诗是以景衬情,通过对黄鹤楼周围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诗人登楼时的孤寂心情。
第四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末两句抒发诗人怀念乡关的愁绪。日暮时分,诗人望向远方的乡关,却不知在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绪满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流落他乡的愁苦,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回归故里的迫切心情。
诗歌总结:
《登黄鹤楼》是一首意境深远的名篇,诗人通过对黄鹤楼周围景物的描写和对时间的感慨,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古之幽思。诗歌语言清丽明快,意境深远,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