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长安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顿时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愤懑,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春望》开篇即点出“国破山河在”,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愤懑。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诗人在春天的长安所见,残破的城墙,荒芜的街道,花草丛生,一片萧索景象。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禁感伤落泪,为无辜百姓的流离失所而痛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战乱的残酷和百姓的困苦。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寄,音信难通,诗人对家乡的亲人和朋友牵肠挂肚,却无能为力。
在《春望》中,诗人还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诗人希望能够为天下穷苦人建造广厦千万间,让他们都有一个安定的家园。这个愿望虽然不切实际,但反映了诗人仁爱之心和对和平的渴望。
《春望》中,诗人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春风不度玉门关”写玉门关外的春天迟迟不来,诗人思念家乡心切,盼望早日归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写诗人身处异乡,无法与亲人团聚,内心充满悲痛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