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是一首著名的诗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当时杜甫正在奉命赴奉天(今西安)途中,途经华州(今陕西华县)时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的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二字点明了当时国家动荡的局面。“山河在”三字则表现出诗人对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精神的不灭充满希望。“城春草木深”一句描绘了春日荒芜的景象,暗示了国家的衰败和民生的凋敝。
诗歌的第二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二字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花溅泪”和“鸟惊心”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歌的第三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一句描写了边疆战事不断的情况,暗示了国家的动荡不安。“家书抵万金”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局势的关心。这两个句子也表现出诗人是胸怀国家大事的诗人。
诗歌的第四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和“搔”两个字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和忧愁。“浑欲不胜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两句诗也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春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意境优美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