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诗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其真实背景是周王朝灭亡后,周公旦带领周人东迁,在途中所作的诗歌。这首诗歌记录了周人东迁时的艰辛历程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采薇诗共有四章,每章四句。其大意为: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日采薇,今已复见。
二章: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三章:谁谓荼苦,其甘如饴?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四章:谁谓荼苦,其甘如蜜?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这首诗歌以“采薇”这一意象,来表达周人东迁时的苦难生活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薇是一种野草,在饥荒之年,人们会采摘薇来充饥。而诗歌中的“采薇”则象征着周人东迁时的艰辛生活。
“兮”是虚字,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
“荼”是一种苦菜,在饥荒之年,人们也会采摘荼来充饥。而诗歌中的“荼”则象征着周人东迁时的苦难生活。
诗歌的最后一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蜜?”表达了周人东迁时的苦尽甘来之情。周人经过多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东方建立了新的国家——东周。这首诗歌也正是对周人东迁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