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游踏青是传统诗歌中描绘得最多、最好的题材之一,人们把春天看作吉祥、欢乐、希望的象征,赏春游春是文人雅士们雅兴之举。诗人孟浩然在《春晓》一诗中,吟咏了春天的美好和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就很自然地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中。诗人躺在床上,春天的温暖和煦,使诗人昏昏入睡,连夜来风雨也不知道。天一早醒来,各种春鸟啼叫的声音,才使他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句诗中,“不觉晓”,虽然“春睡”与“晓”相关联,“春”字就是春天的意思,“晓”字就是早晨的意思。诗人写“春眠不觉晓”,就是说:春天早晨睡得太香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亮了,一直睡到天亮才醒来。也可能诗人前一天晚上太累了,第二天早上睡过头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说诗人被春鸟的啼叫声叫醒了,一觉醒来,他才意识到“晓”已经来了。因为这是诗人作于春天的清晨,诗句中提到的春光、春雨和春鸟,都已经悄悄地向诗人透露了春的消息,诗人可能就根据这些春的消息来判断时间。
第二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谓一刻静谧,一刻喧闹。前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乡村春日图,后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庭院落花图。其实诗人用“夜来风雨声”这几个字,只是暗示前一天晚上曾经有过一场风雨,而且这风雨还很大,不过现在已完全风平雨静了。从诗人的暗语中不难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前一天晚上那场风雨,诗人才会“春眠不觉晓”,因为只有在风雨停歇之后,诗人才会睡得那么香,那么沉。
孟浩然在《春晓》中,并没有把“落花”直接拟人化,也没有赋予它任何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人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下“落花”后给诗人带来的视觉上的感受,而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却贯穿在整首诗的字里行间。诗人对落花的同情、对落花的惋惜、对落花的赞美之情,都融化在诗人的笔墨之中,留给了读者去品味、去体会。而这正是诗歌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