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为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赴洛阳应进士举不第,留居洛阳,因忧愁时势,思家心切,遂返故乡襄阳。次年春,孟浩然从襄阳赴洛阳,渡过黄河,经过鹿门山,在黎明时分到达了宿处。他被春天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早春时节,诗人还在熟睡,不知不觉间黎明已经到来,到处都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诗人被鸟鸣声唤醒,从睡梦中醒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天晚上刮了大风下了大雨,今天早上起来,看到地面上落满了花瓣。诗人由此想到,昨夜的风雨一定打落了很多花朵。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的景色十分美好,即使是关在院子里也关不住。看,一枝红色的杏花从墙头伸了出来,煞是好看。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中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境深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