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该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诗人杜甫于成都郊外登高远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登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秋日登高远眺时,所见到的萧瑟秋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感伤之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秋日登高所见的萧瑟景象。风急天高,猿猴哀鸣,江渚清澈,沙滩洁白,飞鸟归巢。这些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肃杀的氛围。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了秋日登高所见的广阔秋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瑟凋零,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这些景象给人以苍茫辽阔之感,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无限感伤。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明了诗人因常年在外漂泊,以及身体多病的现状,而感到孤独悲伤。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了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愤恨。艰难困苦使头发早早变白,潦倒失意只好停止饮酒。
全诗通过对秋日登高所见所感,来表达诗人秋日登高时萧瑟的景象和诗人悲凉感伤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仕途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