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761年(宝应元年)春夜在成都浣花溪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于四川一带。759年(乾元二年),杜甫离开秦州,途经成都,在浣花溪畔结庐而居。此时,杜甫已经年近六旬,饱经忧患,但仍然心怀家国,忧国忧民。
761年春天,成都地区久旱无雨,农民急盼春雨。杜甫也为干旱而忧心忡忡。一天晚上,杜甫在浣花溪畔散步,突然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他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道下在什么时候最好,在春天使万物生长。
随着风在夜晚悄悄地飘然而来,滋润万物却没有一丝响声。
乡野小路上乌云布满了整个天空,黑乎乎的,就如同黑暗的夜晚一样,江上的船只有几盏孤零零的灯火在闪烁。
等到天亮了,只见满城花儿都被春雨打湿,花瓣上还沾满了露珠,越发显得鲜艳夺目。
《春夜喜雨》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它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既是对春雨的赞美,也是对春雨的拟人化。诗人将春雨比作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时候下最好,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才下,使万物能够生长。
接下来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春雨的温柔细腻和润物无声的特点。春雨随着风在夜晚悄悄地飘然而来,滋润万物,却没有一丝响声。诗人用“潜入夜”和“细无声”两个词,将春雨的温柔细腻和润物无声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出了春夜的景色和春雨滋润万物后的景象。诗人先写夜色,野径上乌云密布,江上的船上只有几盏孤零零的灯火在闪烁,烘托出春夜的宁静和安详。
最后,诗人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后的景象,清晨,诗人看到满城花儿都被春雨打湿,花瓣上还沾满了露珠,越发显得鲜艳夺目。这里诗人运用了“晓看”和“花重”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