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午日节、夏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龙舟竞渡、吃粽子等风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发展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仲夏端午,龙星君值符得令,祈龙赐福。此外,也有纪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说。
端午这首诗的意思
《端午》此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每逢端午节来临,家长会把菖蒲、艾叶挂在门楣上,以便来驱除毒虫,吃粽子,赛龙舟,并在午时再让孩子们喝雄黄酒来杀菌祛邪。端午节就是要这样欢度,这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诗中的“钗头艾类花冠丽”,是说端午节时,人们将艾叶插在发髻上,形成一个花冠。
“金钗五色丝缕系,门户端午气相引”,是说将五彩的丝线系在金钗上,悬挂在门户上,为端午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药栏百味喧,彩袖殷勤送。水阁声喧乱,龙舟竞渡争先”。这是写端午节期间,人们纷纷买药材,准备过节,药店里热闹非凡。彩衣少女们纷纷出来互赠粽子,龙舟竞渡时,水面上人声鼎沸,龙舟争先恐后,好不壮观。
“雄黄酒浊浮蚁沫,菖蒲花散余香。犹胜十五看灯好,火树银花不夜长”。这是说端午节喝雄黄酒,酒面上漂浮着像蚂蚁一样的泡沫;菖蒲插满了房门,屋中弥漫着菖蒲的香味。端午节的热闹气氛比中秋节赏灯还要好,中秋节的“火树银花”虽然美丽,但也没有端午节的热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