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又称奔月,是中国神话故事中广为流传的传说,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相传,在远古时候,有一名叫嫦娥的女子,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是一位著名的射箭高手,他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百姓,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一颗仙丹,据说吃了这颗仙丹可以长生不老。后羿舍不得一个人吃,想和嫦娥一起吃。但嫦娥知道这颗仙丹只能一个人吃,所以她偷偷地把仙丹藏了起来。
后羿知道后,非常生气,他拔出宝剑要杀嫦娥。嫦娥情急之下,一不小心把仙丹吞了下去。吃了仙丹后,嫦娥的身体变得轻盈,飞上了天空。她一直飞到了广寒宫,成为了月宫仙子。
从那时起,嫦娥就一直住在广寒宫里,每天陪伴着玉兔。每到中秋节,嫦娥就会思念家中的亲人,她会把思念化作桂花酒,洒向人间。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久远,历代诗人墨客都曾为之写下诗篇。其中,李白的《嫦娥》、杜甫的《月夜》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李白的《嫦娥》诗中,描绘了嫦娥飞入月宫后的美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杜甫的《月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苏轼的《水调歌头》诗中,则将嫦娥的形象与中秋节的团圆气氛融为一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奔月的远方,不仅仅是广寒宫,更是诗人墨客们心中的那个美丽而遥不可及的理想国。在诗人墨客的笔下,嫦娥奔月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一个美丽的象征,一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嫦娥奔月的远方,是诗人墨客们心中的那个美好的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