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歌风格以雄浑、奇崛著称,擅长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主要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诗的第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早春时节赣州小雨绵绵、细腻润泽的景象。“天街”指赣州城中的街道,“小雨”指早春时节的细雨,“润如酥”形容小雨细腻润泽,犹如酥油一般。这一句诗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早春时节赣州的美丽风光。
诗的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时节赣州草色青翠、若有若无的景象。“草色”指早春时节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形容草色青翠,但又若有若无,仿佛近在咫尺,却又不易察觉。这一句诗用一个巧妙的对比,描绘出了早春时节赣州草色的独特之处。
诗的第三句“最是一年春好处”,写出了诗人对早春时节赣州美景的赞美之情。“最”字表示程度之最,形容早春时节赣州的美景是全年中最美好的景象。“一年春好处”指早春时节是全年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时节赣州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的第四句“绝胜烟柳满皇都”,写出了诗人对早春时节赣州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友人张十八员外的思念之情。“绝胜”形容极其美好,“烟柳”指烟雾缭绕的柳树,“满皇都”形容柳树遍布京城。“绝胜烟柳满皇都”形容早春时节赣州的美景远胜于京城烟柳满城的景象。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时节赣州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友人张十八员外的思念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韩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经过蓝关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写了蓝关的险峻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慨之情和对侄孙湘的谆谆教诲。
诗的第一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写出了韩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遭遇。“一封朝奏九重天”形容韩愈上奏皇帝的奏章直达九重天,显示了韩愈上奏的决心和勇气。“夕贬潮阳路八千”形容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路途遥远,艰险重重。这一联诗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韩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遭遇,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慨之情。
诗的第二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写出了韩愈为国除弊的决心和对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慨之情。“欲为圣明除弊事”形容韩愈想要为皇帝除弊兴利,“肯将衰朽惜残年”形容韩愈不惜牺牲自己的晚年时光,也要为国除弊。这一联诗表达了韩愈为国除弊的决心和对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慨之情。
诗的第三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写出了蓝关的险峻景色和韩愈赴任潮州的艰辛。“云横秦岭家何在”形容秦岭云雾缭绕,让人难以辨清方向,“雪拥蓝关马不前”形容蓝关大雪纷飞,道路难行,马匹难以前进。这一联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蓝关的险峻景色和韩愈赴任潮州的艰辛,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慨之情。
诗的第四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写出了韩愈对侄孙湘的谆谆教诲和对自己的生死之事的交代。“知汝远来应有意”形容韩愈知道侄孙湘前来探望自己是有意为之,“好收吾骨瘴江边”形容韩愈希望侄孙湘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骨骸收葬在瘴江边。这一联诗表达了韩愈对侄孙湘的谆谆教诲和对自己的生死之事的交代,也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