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是中国传统节日,流行于汉、壮、瑶、白、土家、布依等民族,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故又称七夕节、女儿节、巧夕、七姐节、七巧节、七夕祭。乞巧节的起源很早,据《汉书》记载,汉代妇女便在七月初七用谷糠堆成牛、羊、猪、鸡、龟、鱼等形,于庭院中焚香祷告,乞求巧艺。
乞巧节的习俗主要有:拜祭七仙女、祈求巧艺、做巧果、穿针引线、拜织女、喜蛛应巧、种生求子等。其中,拜祭七仙女和祈求巧艺是乞巧节最为重要的习俗。
《乞巧》这首诗,便是描写乞巧节的诗篇。这首诗共有八句,四句一节,每节各写一件事。
第一节: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上织云锦,牛郎织女莫相思。
这节诗写的是七月七日晚上,在长生殿里,夜深人静,无人私语。织女和牛郎在天上织云锦,他们彼此思念,却不能相见。
第二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节诗写的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他们不忍心离开鹊桥,回到各自的岗位。
第三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节诗写的是,如果两情若是长久,又何必在意朝朝暮暮。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团聚一次,但他们对彼此的爱却长长久久,永不磨灭。
乞巧节这首诗,描写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