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又称“七夕节”、“女儿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汉代,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乞巧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诗经·小雅·大东》记载,在牛郎织女故事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织出的布匹光彩夺目,深受天帝的喜爱。织女下凡嫁给牛郎后,他们生了一对儿女。然而,天帝得知织女下凡嫁给凡人,非常生气,于是他命令织女返回天庭。牛郎带着儿女追赶织女,但最终还是被天河阻隔。后来,喜鹊搭起鹊桥,牛郎织女得以团聚。
乞巧节的习俗也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习俗是乞巧。乞巧是指在乞巧节的晚上,妇女们摆上瓜果、点心等供品,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节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穿针引线、吃巧果、拜织女等。
乞巧节的诗词歌赋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诗词歌赋当属李商隐的《乞巧》。这首诗写于唐代,描写了乞巧节的习俗和气氛,以及牛郎织女的故事。
整首诗共五首,每首四句,其中第一、二首描写乞巧节的习俗,第三、四首描写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五首总结全文。
第一首: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描写了七夕节前后天气已经凉爽,但边塞的战火却依然没有平息。诗人希望战争能够早日平息,丈夫能够早日凯旋。
第二首: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描写了七夕节的习俗。诗人说,七夕节的晚上,妇女们在家中摆上瓜果、点心等供品,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她们还用红丝线穿针引线,祈求自己的手艺能够越发精巧。
第三首:
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首诗描写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诗人说,牛郎织女隔着银河相望,一年只能相聚一次,但他们之间的爱却比人间无数的爱情更加美好。
第四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继续描写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诗人说,牛郎织女虽然隔着银河相望,但他们之间的爱却很深。织女日夜织布,但总是织不成,因为她总是想着牛郎。牛郎隔着银河看着织女,但他们却无法说话。
第五首:
七夕香事皆清绝,不似人间俗态多。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总结了全文。诗人说,乞巧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它不像人间其他节日那样充满了俗气。妇女们在乞巧节的晚上乞巧,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越发精巧。
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乞巧节的诗词歌赋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商隐的《乞巧》。这首诗描写了乞巧节的习俗和气氛,以及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