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结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各地民歌。
雅:指周朝统治阶级用于宗庙祭祀和朝会宴享的乐歌。
颂:指颂扬周朝统治阶级的功德的诗歌。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文人学士都对其进行研究和阐释。宋代朱熹编著的《诗集传》是《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镜》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白居易的诗歌《读<诗经>》中,诗中写道:“读罢诗经味始长,古人心事今人想。诗家之心人可想,诗家之事人可望。”白居易认为,《诗经》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后人可以从中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为。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对《诗经》的含义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诗经》是“先王之典”,“后王之法”,“人伦之本”,“政教之原”。朱熹认为,《诗经》具有很高的伦理道德价值,可以教化人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诗经》说:“《诗》为六经之首,儒者所表率。其言温柔敦厚,足以感发人之和平。其事原始要终,足以资考据之博洽。其义比兴温柔,足以发明性情之微眇。故学者必首诵之。”纪昀认为,《诗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儒者学习的必备经典。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结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伦理道德价值。因此,《诗经》被誉为“诗镜”,意为可以照见古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从中汲取教益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