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所作的一首诗。当时,杜甫正流寓成都,因遭人谗毁,心情愤激,遂写下此诗。题目中的“书愤”二字,有以下含义:
抒发愤慨之情:“书”在这里有“写”的意思,而“愤”则指愤怒、激愤。“书愤”即“写愤”,即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情。
记述愤慨之事:“书”还可以有“记录、记述”的意思。因此,“书愤”也可以理解为“记述愤慨之事”,即把诗人内心所愤慨的事情记录下来。
抒发对时局的愤慨:“愤”字不仅可以指个人的愤怒之情,还可以指对时局的愤慨之情。《书愤》一诗中,杜甫对唐朝的衰落和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评,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杜甫的这一首《书愤》其大意如下:
杜甫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寓居成都,因遭人诬陷和排斥,内心愤激,遂写下了这首《书愤》诗。全诗感情激愤,诗句沉郁顿挫,通过对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的刻画,深切地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对唐朝衰落和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评,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表达了对社会公平与和平的渴望。这两句诗也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诵。
《书愤》是杜甫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也是唐诗中的一首名作。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以及他对社会公平与和平的渴望。诗中的许多名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等,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