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是杜甫在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由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东归洛阳时所作。当时,杜甫已近花甲之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漂泊流离的生活后,终于回到故乡。然而,此时的洛阳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而是满目疮痍,百姓生活困苦。杜甫看到这种情景,心中悲愤交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晚年在成都定居,但由于四川连年发生地震、水灾,百姓生活困苦,杜甫也因此陷入困境。他在成都期间写下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其中《秋兴八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后来,杜甫决定离开成都,东归洛阳。在东归途中,他看到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战乱之苦,心中悲愤交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书愤》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八句,四十六个字。诗歌开头,杜甫开门见山,直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思是,我多么希望能够有广阔的房屋千万间,让天下所有的贫寒读书人都能有一个温暖的住所,安居乐业。这一句诗,道出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接下来,杜甫笔锋一转,开始描写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和黑暗:“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那些达官贵人,就像风雨中的大山一样岿然不动,安居乐业,而那些贫寒的读书人,却在风雨中瑟瑟发抖,无家可归,甚至冻死在街头。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愤恨和对贫寒读书人的深切同情。
最后,杜甫用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表达自己宁可贫穷困苦,也不愿向权贵低头屈膝的决心。这一句诗,充分体现了杜甫的高风亮节和不畏权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