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赠别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二十八日,在徐州与友人徐君猷告别时所作。
这首诗的背景是苏轼贬官到徐州后,被指为党人,勒令告老还乡。临行时,苏轼的朋友徐君猷前来送行。苏轼赠别徐君猷时,心情十分惆怅。一方面,他为自己的遭遇深感不平;另一方面,他也不忍与好友分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诗人表现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诗的首句就点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生死相隔的凄凉情景。“两茫茫”一词,形容生死两茫茫,毫无头绪。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之情,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
“不思量,自难忘”,诗的第二句写出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无论相隔多远,不论经过多久,都不能忘记。这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也是诗人对友谊的珍重。
第二部分,诗人表现了对故友的担忧之情。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的第三句写出了诗人对故友的担忧之情。诗人想象着故友孤零零地躺在千里之外的坟墓中,心中充满了悲伤与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诗的第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故友的担忧之情。诗人想象着如果有一天与故友相逢,恐怕已经认不出对方了。因为经过了岁月的风霜,故友的面容已经变得苍老,脸上满是尘土,鬓发也变得花白。
第三部分,诗人表现了对故友的离别之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诗的第五句写出了诗人对故友的离别之情。苏轼在梦中回到了故乡,看见了故友正在小轩窗前梳妆。她依旧是那么美丽动人,仿佛时光从未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的第六句写出了诗人对故友的离别之情。诗人与故友相对无言,只有泪水千行。这是离别时最痛苦的时刻,也是最难忘的时刻。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故友的离别之情。诗人料想故友每年都会在明月之夜,到短松冈上去凭吊。因为那里曾经是他们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地方。
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离别之情,诗人对故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跃然纸上。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感动了无数读者,也让这首诗成为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