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昌龄的诗和意思?

首页

王昌龄的诗和意思?

王昌龄的诗和含义

王昌龄(698-757),唐朝诗人,字少伯,一字子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武则天长安二年(698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7年)。王昌龄早年贫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20岁时才开始学习诗文,但由于天资聪颖,很快就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他曾担任过右拾遗、江宁丞、龙标尉等职,但仕途不顺,屡遭贬谪。

王昌龄的诗歌以边塞诗和七绝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他的边塞诗气势雄壮,笔力遒劲,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七绝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边塞诗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塞下曲》等;他的七绝代表作有《长信怨》、《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中,诗人借用秦汉时期的典故,抒发了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的忧虑。

“秦时明月汉时关”,写出了边塞的苍凉和荒凉。秦汉时期,万里长城横亘于边疆,将士们戍守边关,保卫着国家的安全。但如今,安史之乱爆发,边塞烽火连天,将士们仍在奋勇杀敌,却迟迟不能班师还朝。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出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的忧虑。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诗人希望有像李广这样的名将出现,能够率领将士们击败敌人,收复失地。

这首诗语言精炼,气势雄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的忧虑。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也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中,诗人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征战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和危险。青海湖畔,长云低垂,遮蔽了雪山。孤零零的边城,遥望着遥远的玉门关。这里,是将士们征战的地方,也是他们流血牺牲的地方。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将士们的英勇顽强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将士们身穿金甲,在黄沙中征战了上百次,金甲都被磨穿了。但他们却没有退缩,他们决心不打败敌人,绝不回还。

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的忧虑。

《塞下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飞。

沙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死不相寄。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这首诗写于王昌龄晚年,当时他被贬谪到塞下。诗中,诗人描写了塞下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了塞下的荒凉和萧瑟。秋天到了,塞下的风景与江南大不相同。衡阳的雁群飞走了,却没有注意到塞下的变化。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飞”,写出了边塞的危险和紧张。四面八方传来边塞的号角声,千重山峦里升起长长的烽烟。这里,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地方,也是他们流血牺牲的地方。

“沙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死不相寄”,写出了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对亲人的思念。将士们在沙场征战了三个月,没有收到一封家书。他们知道,亲人在家里一定很担心他们,但他们却不能回去。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写出了将士们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将士们听说玉门关仍然被敌人占领着,他们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国家的和平。

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塞下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的忧虑。

热门工具

Copyright© 名字网-专业婴儿宝宝起名网站!闽ICP备2022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