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约698年—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并称“边塞四诗人”。王昌龄一生写诗两百余首,其中边塞诗最为突出。他的诗歌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
《出塞》这首诗是王昌龄在安史之乱中,奉命出塞抵抗叛军时所作。当时,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唐王朝岌岌可危。王昌龄奉命率军出塞,抵抗叛军。他在出塞前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边塞将士的钦佩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点明了时间的跨度。秦朝和汉朝相距数百年,但明月依旧,关隘依然。这句诗既写出了边塞的苍凉与壮阔,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长期坚守。
“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和不易。他们远离家乡,戍守边疆,一去就是数年甚至十几年。他们思念亲人,渴望回家,但却无法如愿。这句诗既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也表现了对他们的钦佩。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决心和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就一定能够抵御外敌,保卫国家。这句诗既表达了对李广的敬仰,也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再次点明了时间的跨度。秦朝和汉朝相距数百年,但明月依旧,关隘依然。这句诗与第一句相呼应,既写出了边塞的苍凉与壮阔,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长期坚守。
《出塞》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戍边将士生活以及李广事迹的描写,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钦佩和同情,也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