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于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秋游泰山时,写下了著名诗篇《望岳》,抒发了对泰山雄伟壮观的赞叹之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泰山的别名,有“群山之祖”之意。
齐鲁青未了:齐鲁地区绵延不断的青翠山色。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风光集中于此。
阴阳割昏晓:阴阳交替,昏晓更替。(说明泰山非常高,山顶是白天,山脚下是黑夜。)
荡胸生曾云:胸中激荡,生出层层云雾。
决眦入归鸟:瞪大眼睛凝视远方,直到归鸟飞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有一天我会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群山,它们在我眼中将会变得渺小。
泰山啊,你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山啊?从齐鲁大地望去,你的苍翠山色连绵不断,看不到尽头。
大自然把你造得如此神秀壮丽,阴阳交替,昏晓更替,尽收眼底。
我站在泰山脚下,胸中激荡,生出层层云雾;我瞪大眼睛凝视远方,直到归鸟飞入眼帘。
总有一天我会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群山,它们在我眼中将会变得渺小。
《望岳》是杜甫最著名的诗篇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杰作。这首诗以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叹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先以一个设问句“岱宗夫如何?”引出泰山,然后用“齐鲁青未了”一句来形容泰山的雄伟壮观。齐鲁大地是泰山的所在地,从齐鲁望去,只见泰山连绵不断,看不到尽头,给人以一种浩瀚无垠之感。
接下来两句,诗人赞叹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他认为,泰山是天地间最神秀的地方,这里有奇峰怪石,有秀丽的景色,还有神秘的传说。诗人把“造化”拟人化,说它把神奇秀丽的风光集中于此,可见泰山在他心中的地位。
第五、六两句,诗人写自己站在泰山脚下时的感受。他胸中激荡,生出层层云雾;他瞪大眼睛凝视远方,直到归鸟飞入眼帘。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也写出了他胸怀宽广、目光远大的气魄。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登上泰山绝顶的决心。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他的志向远大,胸襟开阔。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向往之情,他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身领略泰山的雄伟壮观。
《望岳》是一首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诗篇,它不仅是对泰山的赞美,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这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杰作,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