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唐:杜甫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长安沦陷前夕所作。当时,杜甫正寓居在长安郊外的渭水之滨,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心情十分沉重。为了躲避战乱,他决定离开长安,前往蜀地避难。
在这渭水的北边,春天已经来临,树木抽出了嫩芽,枝头吐出新绿;在江东,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天空,美丽异常。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剪烛西窗,促膝谈心,再谈论当年我们一起在巴山度过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啊?
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巴山夜雨”来比喻安史之乱。巴山夜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正是战乱的真实写照。诗人用“巴山夜雨”来形容安史之乱,既生动形象,又意味深长。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战乱的现实主义诗歌。诗人通过对渭川田家的描写,展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