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是王安石在熙宁四年(1071年)春游览钟山时所作。钟山,又名紫金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南京市的最高峰。钟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王安石在诗中对钟山的景色进行了描绘,并抒发了对钟山的赞美之情。
全诗共八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四句)写钟山的景色,第二部分(后四句)写对钟山的赞美之情。
钟山为谁开?湘水为谁流?屈子之高节,伯牙之遗琴。
诗歌开篇,作者首先发出了两个疑问:“钟山为谁开?湘水为谁流?”这两个疑问看似简单,实则深意无穷。钟山和湘水都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为谁而开、为谁而流?作者通过这两个疑问,引出了屈子和伯牙这两个历史人物。屈子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因不满楚国统治者的腐败而投汨罗江自尽。伯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与钟子期是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作者将钟山和湘水与屈子和伯牙联系起来,既是为了突出钟山和湘水的美丽风光,也是为了赞美屈子和伯牙的高尚品格。
钟山岂不佳?奈何人事违?君不见,清风明月本无价,可堪陪金罍。
在诗的最后四句中,作者对钟山进行了赞美。他首先肯定了钟山的美丽风光,然后又指出钟山的美景与人事违背。这是因为钟山虽然美丽,但它却见证了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作者在这里发出了感慨,表示钟山的美景与人事的违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作者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堪陪金罍”两句诗,赞美了钟山的自然风光,并表达了他对钟山的喜爱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清风明月本来就没有什么价值,但它们却可以与金罍相提并论。金罍是一种贵重的酒器,是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用来盛放美酒的器皿。作者用清风明月与金罍相比较,说明钟山的自然风光与金罍一样珍贵,值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