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这首诗的背景是作者杜甫被贬出京城,一路漂泊,备尝艰辛,历经磨难,终于到了华州,此时的他心境凄苦,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在流放途中对人生世事、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等的感想,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坎坷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第一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节诗主要写作者在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后,喜悦万分的心情。他是流放途中听到这个消息的,所以特别惊喜。他立刻赶回家中,与妻子团聚,并高兴地唱着歌,喝着酒。他还准备马上启程,从巴峡穿巫峡,然后到襄阳,再到洛阳。
第二节
吾师孟郊号东野,贫贱相怜已多年。
杜陵有布衣老矣,放宅自课归园田。
狂夫老病常多事,书剑飘零何日还。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节诗主要写作者与诗友孟郊的交情。孟郊号称东野,与作者一样,贫贱相怜。作者在杜陵有一位老朋友,已经退休归隐了。作者自己也是个狂夫,经常有很多事情烦扰。他希望能够和孟郊一起喝酒聊天,谈论诗文。
第三节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南皮邺郡皆铜雀,吴楚东南坼乾坤。
谁为刀俎谁为鱼,方似春园落花红。
这节诗主要写作者对于锦城音乐的赞叹。锦城就是现在的成都。作者在锦城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觉得这音乐就像天上的仙乐,人间很少能够听到。他还写到了铜雀台,以及吴楚东南地区的大好河山。他感叹世事无常,不知道谁会是刀俎,谁会是鱼肉,就像春天园林里凋谢的花朵一样令人惋惜。
第四节
江山有待本无主,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安不见使人愁,日暮乡关有杜鹃。
finity念远唯鸟独,飞翻碾破春冰 dün。
故国可归乎,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节诗主要写作者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作者认为江山是有待的,并不是谁都可以拥有的。他自己已经历尽千辛万苦,跨越了万重山,但是还看不到希望。他想到长安,就感到忧愁。他听到家乡的杜鹃鸟的叫声,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但是又觉得此时此夜难以实现。
第五节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孤云飘泊复何地,玉露萧条湿桂花。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节诗主要写作者在黄鹤楼上的感伤。作者在黄鹤楼上吹着玉笛,看着江城五月飘落的梅花,感到十分孤独。他不知道自己还能飘泊到哪里,只看到玉露萧条,湿润了桂花。他觉得自己白发三千丈,愁绪也像白发一样绵长。他照着镜子,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苍老了,就像秋霜一样。
第六节
捩绿正抽恣意开,怒于西风我不回。
黄花川畔转衰弱,白发空垂三千丈。
一来一去三百里,奈此残躯老病身。
尘昏古渡人不见,渚迥寒潮鸟亦悲。
这节诗主要写作者在黄花川的感伤。作者看到绿叶正要抽出枝条,恣意地开放,但是被西风吹得凋谢了。黄花川畔的秋草也已经衰弱了,作者觉得自己也像这些花草一样,衰老了。他来回走了三百里路,跋涉艰辛,身心疲惫。尘埃遮蔽了古渡,不见人影。沙洲遥远,寒潮弥漫,鸟儿也悲鸣不止。
第七节
稳睡熟侵晓,野店寒猿啼不停。
衰疾乞医闻药贵,菜根谭易茹冰。
昔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想得少年二千里,此时犹胜杜陵诗。
这节诗主要写作者在野店的感伤。作者在野店里睡熟了,却被半夜的猿啼声惊醒。他的身体衰弱,需要医治,但听说药很贵。他只能吃一些菜根来填饱肚子。他想起了以前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的时光,觉得那时的少年才是最美好的。他认为此时自己的诗作,即使比不上杜甫,也足以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