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雍,明朝末年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其生平事迹散见于《明史》、《绥寇纪略》、《明末忠烈诗选》等文献。
周文雍出生于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自幼聪慧好学,诗文俱佳。明崇祯十年(1637年),考中秀才。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明亡。周文雍顺势而降,归顺清廷,授官户部主事。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绍兴,周文雍被俘。清廷本想招降周文雍,但周文雍坚贞不屈,誓死不降。清廷恼羞成怒,将周文雍残忍杀害。
周文雍死后,其诗文得以流传。其中,他的绝笔诗《望城楼》最负盛名。这首诗写于周文雍被俘之前,表达了他对清廷的愤恨和对明朝的怀念。
《望城楼》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诗的题目为“望城楼”,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地点——望城楼。望城楼位于绍兴城内,是绍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诗的第一句“冒死临高吊古城”,交代了诗人的写作目的——凭吊古城绍兴。绍兴是周文雍的家乡,也是明朝的陪都。清军攻占绍兴后,这座古城已是一片废墟。
诗的第二句“慷慨登临怀所思”,写出了诗人登临望城楼时的慷慨悲愤之情。“所思”二字,既指周文雍对明朝的怀念,也指他对自己家人的思念。
诗的第三句“城郭依然在”,写出了绍兴城虽然已经沦为废墟,但其城郭依然存在,这是一种视觉上的客观描写。
诗的第四句“民物尽荒芜”,写出了绍兴城内的民物一片荒芜,这是一种视觉上的主观感受。
诗的第五句“朱雀桥边草色深”,写出了朱雀桥边的草色十分浓密,这是一种视觉上的细节描写。
诗的第六句“大明宫里暮云愁”,写出了大明宫中暮云愁惨,这是一种视觉上的意象描写。
诗的第七句“山河满地泪痕在”,写出了山河大地到处都是泪痕,这是一种听觉上的描写。
诗的第八句“萧瑟江风静夜寒”,写出了萧瑟的江风吹拂着静夜,让人感到寒冷,这是一种触觉上的描写。
《望城楼》这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充分表达了周文雍对清廷的愤恨和对明朝的怀念。这首诗是周文雍的爱国诗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末清初爱国诗篇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