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于元祐四年(1089年)第一次游览杭州西湖时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被贬谪岭南,途中路过西湖,又赋诗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首诗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都表达了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再次游览西湖,并再次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横着看庐山,它像一条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像一座山峰。远看庐山,它高耸入云;近看庐山,它平淡无奇。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色也不同。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庐山风光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苏轼认为,庐山就像人生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只有跳出庐山之外,才能真正认识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