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张继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进士落第后,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准备再赴长安应试。中秋之夜,停泊在苏州枫桥,有感于月夜枫桥的优美景色而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在啼叫,霜花遍布天空,江边枫树和渔火与我相对,令人愁绪满怀,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深夜里传到了我的客船。
注释:
1. 枫桥:在苏州城外,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
2. 寒山寺:在苏州城外枫桥边,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登临之地。
3. 夜半钟声:指深夜里寺院的钟声。
赏析:
这首诗以清冷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落榜后的失意和孤独之情。诗中描绘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等一系列意象,刻画了一个孤独的旅人在异乡的秋夜里,思归不得的愁苦心情。
诗中前两句描写了秋天夜晚的凄凉景象,为后两句的愁绪渲染了气氛。诗人用“月落乌啼霜满天”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氛围,再用“江枫渔火对愁眠”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绪。
后两句写深夜里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既是眼前真实的景象,也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象征。钟声在深夜里响起,如同一声声催人归去的号角,使诗人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整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意境优美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张继最著名的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