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字子寿,唐朝韶州曲江县(今广东韶关)人,著名诗人、宰相。出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颖过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翰林学士、侍御史、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拜相,成为唐玄宗的宰相。在任期间,他励精图治,改革弊政,深受百姓爱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张九龄因病罢相,退居蓝田(今陕西蓝田)。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张九龄奉命镇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张九龄病逝于江陵,享年六十五岁。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创作于他罢相之后。当时,唐玄宗沉迷于声色,朝政日益腐败。张九龄忧心忡忡,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他在《感遇十二首》中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中,张九龄以兰花和桂花来比喻君子,赞美他们高洁的品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像兰花和桂花一样,不为外界的浮华所迷惑,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这首诗也表达了张九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精卫衔木填沧海,鹏抟弱翅挂扶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艺不复存,七教空虚名。
圣哲固难知,绝学固难明。
道德不可兼,众说固难凭。
世界人无地,空余老怀然。
往岁小东阁,今宵大散筵。
群贤尽星散,永叹碧云天。
诗中,张九龄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如今世态炎凉的感慨。他认为,当今的社会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地,只有无限的感慨和忧伤。他怀念过去那些贤能之士,感叹他们如今已经星散各方。这首诗表现了张九龄的孤独和落寞,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良辰在何许,欢悦不可逢。
衣袂乍飘风,颜色俄改容。
人生半百功,半归幽壤中。
诗中,张九龄进一步抒发了对世道人心的感慨。他认为,当今的世道已经如此黑暗,人情也变得冷漠。他感叹时间流逝之快,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他回首自己半生的功绩,感叹大半已经归于尘土。这首诗表现了张九龄对人生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对时间的惋惜。
送客南山暮,遥知夜雨声。
入深渐无声,乘月向云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诗中,张九龄描写了黄昏时分送客南山的情景。他一边送客,一边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幽思。他听到夜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感到更加清冷。他乘着月光,继续向云中走去。他看到池塘里生出了春草,园柳上传来了鸟鸣声,感到一丝春意。这首诗表现了张九龄的细腻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事君数十年,始得解严威。
西归到秦陇,一去十年馀。
桑柘虽依旧,初心竟衰微。
诗中,张九龄表达了对乱世的厌倦和对故乡的思念。他认为,当今的社会已经一片混乱,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地。他回想起自己多年来在朝廷为官的经历,感叹自己终于摆脱了严酷的统治。他回到秦陇故乡,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虽然桑柘依旧,但自己的初心已经衰微了。这首诗表现了张九龄的政治理想和对故乡的眷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诗中,张九龄阐述了自己的处世哲学。他认为,为人处世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名利。他认为,大道是自然而来的,不是人为能够强求的。他感叹世事变幻无常,人事有代谢,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他认为,江山留下胜迹,后人应该继承前人的事业,继续前进。他赞扬那些为了国家而赴汤蹈火,不顾个人安危的人。这首诗表现了张九龄旷达豁达的胸襟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河虽异域,日月光华同。
诗中,张九龄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他看到春花盛开,却忍不住流泪,因为想到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他听到鸟鸣,感到心惊,因为想到自己和亲友已经离别多年。他感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他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为国家尽一份力。他认为,虽然山河不同,但日月的光华却是相同的,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首诗表现了张九龄爱国爱家的情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滨。
芜城离别后,忆君天一方。
诗中,张九龄描写了岁末时节的景象。他看到天边的霜雪已经消融,寒禽在空中飞翔。只有那些在外宦游的人,才对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他想起远方的鸿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飞到江湖秋水之滨。他怀念远方的朋友,感叹相隔千里,无法相见。这首诗表现了张九龄对亲友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岚气清葱葱,流水绿悠悠。
正当陶隐居,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