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寻诗味抽春笋出自宋代陈与义的《春笋》。
全诗如下:
嫩苞初抽笋,香比紫玉迎。晓露微斜着,夕阳半掩横。
竹间风度好,席上味偏清。未有阶前月,可供夜扣声。
《春笋》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咏笋名篇。此诗咏春笋,开头两句描绘其外形,用“嫩苞”和“香比紫玉迎”写出春笋的鲜嫩、清香扑鼻的特点。“晓露微斜着,夕阳半掩横”两句,写春笋在晓露和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晶莹剔透、明媚秀丽的色彩。“竹间风度好,席上味偏清”两句,赞美春笋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味道鲜美,令人赞不绝口。“未有阶前月,可供夜叩声”两句,写春笋虽然没有阶前月亮的皎洁,但是它的清脆鲜嫩,足以让人在夜里忍不住敲敲它,倾听它发出的脆响。
“乍寻诗味抽春笋”出自《春笋》的第三句,意思是刚发现诗意就如抽出的春笋一般鲜嫩可口。整首诗旨在赞美春笋的鲜美可口和观赏价值,表达了作者对春笋的喜爱之情。
“嫩苞”二字,描绘出春笋刚刚抽出地面时,那嫩绿鲜嫩的样子。而“香比紫玉迎”一句,则将春笋的香味比作紫玉,彰显出其香味之浓郁。
“晓露微斜着,夕阳半掩横”两句,写出了春笋在晓露和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的风采。“晓露微斜着”,写出了晨露在春笋上的晶莹剔透;“夕阳半掩横”,则写出了夕阳下春笋的倒影,衬托出其秀丽的身姿。
“竹间风度好,席上味偏清”两句,进一步赞美了春笋的美好品质。“竹间风度好”,写出了春笋在竹林中的潇洒飘逸;“席上味偏清”,则写出了春笋的美味可口。
“未有阶前月,可供夜扣声”两句,则是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春笋的清脆鲜嫩。“阶前月”是皎洁明媚的,但是春笋却比阶前月更清脆鲜嫩,以至于让人忍不住在夜里敲敲它,倾听它发出的脆响。
全诗语言清新优美,形象生动,将春笋的鲜嫩可口和观赏价值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春笋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