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 杜甫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际,面对萧条的春天,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春望》。诗中,杜甫借景抒情,把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融入到春天的景色中。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的前两句,展现了诗人所看到的春景:被战火摧残过的国家仍然矗立着,城春草木深茂,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然而,这繁荣的景象却让诗人更加忧伤,他知道,战火一旦蔓延,这些生机盎然的美景将顷刻间化为乌有。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后两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物中,春天的繁荣景象反而让他感到痛苦。当他看到鲜花盛开时,不禁想起战乱中那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人们;当他听到鸟儿啼叫时,又忍不住为那些死于战乱的人们感到悲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在中秋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两句,苏轼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愿人们能够远离战乱,永葆平安,即使身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色。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轼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在被皇帝赐金放还后,心情抑郁,便漫游名山大川,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游览天姥山时,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一开始,李白就用典故,以天姥山来比喻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富贵功名的不屑。天姥山高耸入云,势如破竹,是李白心中理想的归宿。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接着用典故,以屈原的《九章》来表达自己对权贵的鄙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屈原在《九章》中说:“岂余身之殚兮,昊天不惠。”意思是,难道我的身体已经衰老,上天不眷顾了吗?李白借用屈原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权贵的愤怒和对自由的渴望。
《蜀道难》:
> 李白在游历蜀道时,写下了这首诗。蜀道险峻,李白在行经蜀道时,不禁为蜀道的艰险而感叹,也为蜀中人民的勤劳勇敢而赞叹。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一开始,李白就用典故,以古人的感叹来表达自己对蜀道的艰难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道之险峻。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诗中,李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山峰高耸入云,好像与天空只有一尺之遥;枯松倒挂在绝壁上,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这些景象,让人不禁为蜀道之险而感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