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的中心思想主要是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杂诗常寄托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今年饥谨更调甚,有子固可温饱矣”,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感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杂诗还常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如杜甫的《兵车行》中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白居易的《卖炭翁》中说:“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揭露了剥削者的贪婪无度;李商隐的《锦瑟》中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咏物抒情的方式,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社会的黑暗腐朽进行了批判。
杂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如陶渊明的《饮酒》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李白的《将进酒》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