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是梦都是诗,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全词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思念远方亲友之作。词的上阕写诗人对月当空的惊叹和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下阕则写诗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感伤,以及对亲友的思念。
“月圆是梦都是诗”这句话,将中秋之夜的美景、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融为一体,朦胧而深遂。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和热爱,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月圆是梦都是诗”这句话,其中的“梦”和“诗”都是指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意境。这里的“梦”并不是指做梦,而是指一种虚幻而美好的想象。而“诗”也不是指具体的诗歌,而是指一种具有诗意的美感。
因此,“月圆是梦都是诗”这句话,并不是说月圆是梦,而是说月圆的美景就像梦一样虚幻而美好,就像诗一样具有诗意的美感。
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和热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视为一种神圣而美好的事物,是人们寄托情感和思念的对象。
因此,当人们在中秋之夜看到一轮明月当空,就会产生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意境,就像梦一样虚幻而美好,就像诗一样具有诗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