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作于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时岳飞北伐胜利在即,春风得意,故写此词,抒发自己的报国豪情。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一句“怒发冲冠”写诗人愤怒激昂的心情,“冲冠”形象地表现了愤怒之情的强烈。诗人正凭栏远眺,看到国家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饱经摧残,想为国杀贼,收复旧地,却苦于没有机会,便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竟使头发都竖起来,充满着报国之志。这既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个心态的表达,为下文蓄势
第三句“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诗人放眼远眺,触景生情,想到国家耻辱尚未雪洗,想到个人功名毫无建树,不禁仰天长啸,以抒发心中的愤慨之情。壮怀激烈,写出了诗人满腔的热血和强烈的报国之志,表现了他豪迈的气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第四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诗人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他却丝毫不骄傲自满,而是将这些功名看得一钱不值,认为它们不过是尘土一般微不足道。诗人把自己的功名比作尘土,说明他胸怀宽广,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有国家安危。
第五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诗人告诫自己和他人不要虚度年华,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不要等到老了的时候才后悔。诗人用“白了少年头”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用“空悲切”比喻到老了的时候才后悔莫及,目的是激励自己和他人珍惜时间,奋发图强,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六句“靖康耻,犹未雪”,诗人指出靖康之耻还没有雪洗,指的是金兵攻破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和后宫妃嫔的事件。诗人对靖康之耻耿耿于怀,时刻想着要为国雪耻。
第七句“臣子恨,何时灭?”诗人表达了对金兵的深仇大恨,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手刃仇人,为国报仇。诗人用“臣子恨”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第八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诗人表示自己决心率领大军,跨过贺兰山,直捣金国老巢,为国雪耻。诗人用“驾长车”和“踏破贺兰山缺”来形容自己的决心和信心,显示了他豪迈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
第九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金兵的强烈仇恨和必胜的信心,决心要杀尽金兵,为国报仇。诗人用“壮志饥餐胡虏肉”和“笑谈渴饮匈奴血”来形容自己的决心和信心,显示了他豪迈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