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日子。这首诗的第一句,就体现了元旦这一天的喜庆气氛和美好祝愿。
“元旦”二字,最早见于《晋书·天文志》:“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亦云正旦。”《易经·蒙卦·彖辞》中说:“元者,始也。亨者,通也。利者,义也。贞者,正也。元亨利贞,四德也。”可见,“元”有开始、初始的含义,而“旦”则有早晨、日出、光明的意思。因此,“元旦”一词,就有了新一年的开始、光明和希望的含义。
“元旦”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优美而著称,被誉为“诗佛”。
元旦这一首诗,是王维在元旦这一天,有感而发而创作的。全诗只有四句,但却写出了元旦这一天的喜庆气氛和美好祝愿。
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出了元旦这一天人们燃放爆竹、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爆竹”二字,最早见于汉代。在汉代,人们在元旦这一天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到了唐代,燃放爆竹已经成为元旦这一天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燃放爆竹,是为了辞旧迎新,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春风送暖入屠苏”,写出了元旦这一天春意盎然的景色。“春风”二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四月》:“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春风,是指春天温暖的风。在春天,春风吹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送暖”二字,是指春风带来了温暖。“入屠苏”二字,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元旦,进屠苏酒,椒柏酒。”
屠苏酒,是用屠苏叶、椒、桂皮、桔梗等药材浸泡而成的药酒,具有驱邪避害、祈求平安的功效。“送暖入屠苏”这句话,写出了元旦这一天春意盎然的景色,也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元旦诗的第二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出了元旦这一天人们更换桃符的习俗。“千门万户”二字,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千门万户,无弗受福者。”千门万户,是指千家万户。“曈曈”二字,是指阳光明媚的样子。“日”字,是指太阳。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话,写出了元旦这一天人们更换桃符的习俗。在元旦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贴桃符,以驱邪避害,祈求平安。桃符,是用桃木制作的符板,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神荼、郁垒是传说中的两位门神,他们能够驱邪避害,保护人们平安。
元旦诗的第三和第四句,“献岁交华甲,辞穷祝未毕”,写出了元旦这一天人们互相拜年、祝福的习俗。“献岁”二字,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於皇清庙,献岁聿追。”献岁,是指辞旧迎新。“交华甲”二字,最早见于《汉书·五行志》:“交华甲,更始朔。”
交华甲,是指六十年一个轮回。在元旦这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祈求来年平安吉祥。“辞穷祝未毕”这句话,写出了元旦这一天人们互相拜年、祝福的习俗。在元旦这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祈求来年平安吉祥。但因为祝福太多,一时说不过来,所以只能用“辞穷”来形容。
元旦诗的这四句诗,写出了元旦这一天的喜庆气氛和美好祝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献岁交华甲,辞穷祝未毕。”这四句诗,是元旦这一天最美好的祝福,也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