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别诗是战国末期齐国谋士苏秦为激励燕国将领乐毅而作的一首诗。
诗中,苏秦首先描写了燕国的地理环境和壮丽山河,然后以燕国与齐国、赵国、魏国等强国的对比,展现了燕国的雄厚实力和发展潜力。
接着,苏秦赞美了乐毅的才华和胆略,并以周文王和姜太公的故事激励乐毅要效仿先贤,建功立业。
最后,苏秦以慷慨激昂的语气叮嘱乐毅要珍惜这次机会,为燕国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解释:
十九年齐国乱,始列东藩
苏秦首先回顾了齐国在过去十九年的内乱,以及燕国趁机占领了齐国的东部边境。
燕昭王喜而告苏秦,将以伐齐
燕昭王对苏秦的建议感到高兴,并打算攻打齐国。
苏秦对曰:齐虽乱,犹强国也。王必举全燕之兵,以伐其国。数年而后,克之。彼且闻王来,举国而争。王之战士,必罢于境。彼且罢王战士,而后发其良将,距王之兵于易水之上,王虽有百万之师,无用之矣。不如因而利之。以十城封乐毅,使将燕军以伐齐。彼必举国而争燕军,则齐可破也。
苏秦指出,齐国虽然内乱,但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燕国如果要攻打齐国,必须倾尽全力,才能在数年后取得胜利。但齐国一旦听说燕国来攻,肯定会举国抵抗,燕国的战士必定会在边境上疲惫不堪。齐国再趁机派出良将,在易水上阻击燕军,燕国即使有百万大军,也无济于事。因此,不如趁机利用齐国的内乱,以十座城池封赏乐毅,让他率领燕军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会举国抵抗燕军,这样齐国就可以被攻破了。
燕昭王从之。乐毅将燕军伐齐,遂破之
燕昭王采纳了苏秦的建议,任命乐毅为将军,率领燕军攻打齐国。乐毅大败齐军,攻占了齐国的国都临淄。
于是苏秦作《于易水送别诗》以送乐毅
苏秦于是作了《于易水送别诗》来送别乐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歌一开始,苏秦就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诗句来渲染出一种悲壮的送别气氛。诗人想象着乐毅率领燕军出征的情景,大风呼啸,易水寒冷,壮士慷慨激昂,一去不复返。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苏秦接下来用“探虎穴兮入蛟宫”的诗句来形容乐毅深入齐国腹地作战的危险和勇猛。诗人把齐国比作虎穴和蛟宫,乐毅则像是一位勇敢的猎手,深入虎穴和蛟宫,与齐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跨天下兮安坐,鸣剑兮光照室
苏秦又用“跨天下兮安坐”的诗句来形容乐毅凯旋归来的荣耀和尊贵。诗人想象着乐毅凯旋归来,跨越天下,安坐于朝堂之上,他的宝剑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宫殿。
功成不必有,名立不必彰
苏秦最后用“功成不必有,名立不必彰”的诗句来劝勉乐毅要谦虚谨慎,不要贪图功名。诗人认为,功绩成就了,不一定非要自己拥有;名声建立了,不一定非要张扬显赫。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不求功名利禄的人。
有国者亦有家,事亲者亦事君
苏秦最后还用“有国者亦有家,事亲者亦事君”的诗句来劝勉乐毅要孝顺父母,忠君报国。诗人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也要有家庭,孝顺父母;侍奉君主的人也要忠君报国,尽忠尽孝。